脊髓灰質炎,又名小兒麻痹癥,是由特異性嗜神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。臨床以先發熱,之后出現肢體痿軟,肌肉弛緩,萎縮,畸形等為特征。本病為嚴重危害嬰幼兒健康的常見病。其后遺癥,難以治愈,致殘率很高。近20年來,由于普遍應用脊髓灰質炎滅毒活疫苗,使本病的發病率大為降低。但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已有此類后遺癥病人達300萬之多,F代西醫對本病癱瘓的恢復,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。
脊髓灰質炎,在古代中醫無此病名,但根據臨床表現,初起類似“溫病”、“疫癘”,后期出現肢體癱瘓等后遺癥則屬于“痿證”范疇。最早記載見于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痿論》曰:“五臟有熱,可使人病痿,蓋熾熱于內,形痿于外!庇衷疲骸胺螣崛~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蹙也!睂岵≈吗糇髁溯^為詳細的論述。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均有所發揮!吨T病源候論》及《千金要方》有石膏湯主治小兒手足不遂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有全蝎散治小兒手足偏廢等記載。明代《瘟疫明辨》云:“時疫初起腿脛痛酸者,太陽經脈之郁也!薄凹孳浾,俗名軟腳瘟,往往一、二日死!鼻宕跚迦巍夺t林改錯》云:“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之,突然患此證者少,多半由傷寒、瘟疫、痘疹、吐瀉等證后,元氣漸虧,面色青白,漸漸手足不動!币陨线@些論述表明歷代醫家很早就對本病有一定的認識和治療措施。
近代中醫對本病的治療,最早報道見于1954年。50年代中期,臨床資料迅速增多,在治療上,運用中藥、針灸或針藥并治多種方法。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,中醫藥以挖掘傳統方劑為主治療本病,針灸創用了穴位刺激結扎療法,對提高癱瘓肢體的肌力和糾正某種程度的畸形有較好效果。近10余年來,除運用上述方法外,還增加了氦氖激光穴位照射、電排針、芒針透刺等法,提高了治療效果。據報道,本病初起(急性期)治療效果較佳,用中藥內服、外敷治愈率在80%以上,總有效率達100%。如病初失治或治療不當,導致肢體麻痹或癱瘓則治療效果較差,遷延越久,療效越差。針灸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基本治愈率為30%~40%,有效率90%以上。所以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是防止癱瘓或肌肉萎縮性殘廢的關鍵。
在實驗研究方面,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,發現針刺可提高血中5-HT、5-HIAA含量,促進了5-HT系統的代謝和加強生理功能調節,使局部組織血流通暢,促進組織代謝,提供了組織細胞需要的養料,加速廢物的排泄,從而有利于患肢肌群功能的恢復。
|